小刘庄
作者 | 张绍祖 浏览次数 | views

刘庄原名“小刘庄”,以当地士绅刘宝芝姓得名。位于河西区东北部海河之滨,原范围东起海河,西至解放南路,南抵湘江道,北达琼州道,面积约0.15平方公里。

小刘庄为明代村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载:“大直沽受群川之流,按《方舆纪要》云,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涘,故有大直沽之名。今则旁多淤田,民庐交错矣。其对岸曰小刘庄。图内庙七,南界贺家口”。小刘庄与古老的大直沽隔河相望,庄内有关帝庙,历史上是个水陆码头,为漕运粮船的必经之地。南来漕船为在海上运行平稳,当不满载吃水量小时,常用黄沙土压沉,船入海河即将黄土弃于刘庄附近岸边,村民常取之垫地,因土质沙性,最为适宜种植萝卜。于是,小刘庄青萝卜誉满津门,还留下了一些传说。如传说明代严嵩的儿子东楼,为其姬妾能及时吃到江南特产荔枝,将荔枝树连根带叶用船运来,到刘庄海河岸的附近,将荔枝摘下星夜运往京师,以保持荔枝的鲜美,所剩余的土,倾倒在海河转弯处河岸上,日久天长形成了约十亩肥沃的土地,于是,当地人广种青萝卜,小刘庄青萝卜皮薄口甜、肉细清脆赛鸭梨,成为当地特产,出口南洋、日本等地,声名远扬。

自1917年随着裕元纱厂(今棉纺二厂前身)兴建,农业遂废。继而刘庄街头出现了脚行、理发店、照相馆、说书场、茶楼、杂货铺、粮店、饭馆、鱼市、金银首饰店、当铺等行业,形成贯穿刘庄的一条繁华街道——刘庄大街。嗣因张、王、傅、苑等当地几家大户倡议,1923年在刘庄大街东口设立牌坊一座,上镌刻有天津市著名书法家李学曾所题“刘庄大街”四个大字。自20世纪20年代后,刘庄居民逐渐增多。厚德里、裕厚里、恩德里、德源里和同德里等里巷相继建成。1936年裕元纱厂被日本人吞并,改名公大六厂,增设了机械设备,增建了厂房,盖起了公明里、信德里、公明大院、信德大院、信德里大楼,使刘庄与贺家口、南华里、下瓦房连成一体,而人们仍习称这一带为刘庄。

解放后,随着天津城区的扩大,刘庄一带已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解放南路向南延伸,纵贯刘庄,建成一条20米宽的板式道路。1987年又将该段道路拓宽成40米宽的三块板式的道路,改善和缓解了交通拥挤的局面。93路、96路无轨电车(后改为公共汽车)和97路公共汽车往来于解放南路,交通四通八达。通往南郊区(津南区)的刘庄汽车站起始站设在解放南路和琼州道交口一侧。

1959年,在原刘庄渡口处,建成连接海河两岸的刘庄浮桥。该桥长117.8米,为开启式木结构浮桥。1991年刘庄浮桥改建为斜拉桥,因临近刘庄故名刘庄斜拉桥。长121.75米,宽16.5米,净宽12米,钢缆外侧人行道各宽1.5米。系我市第一座独塔双索斜拉桥。工字钢梁架,钢筋混凝土桥面板。H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塔,高42米,位于河中偏东岸约1/4处,塔上联接东西各五对钢缆,呈不对称扇状斜拉桥体。桥东端两侧有人行阶梯通河坝路。另外,1983年建成的海河公园——秋景园,为刘庄增添一景。

刘庄地区曾是中共天津党组织早期活动地区之一。1924年,中共天津地委领导人李培良、卢绍亭等深入刘庄工人居住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并在小刘庄耦耕里创办了平民学校,进而组织工会,发展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26年,傅茂公(彭真)等领导了裕元工人的罢工斗争。1927年,傅茂公担任中共刘庄区委书记,领导了“五村农民反霸斗争”。邓颖超、郭隆真、李井泉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曾到此指导工作和开展革命活动。坐落在刘庄地区的革命遗址有裕元纱厂工会活动旧址、纺织总工会旧址、修德里地下党活动旧址、鮑家胡同地下活动联络站等。1949年4月,刘少奇一行来天津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天津讲话”,曾住在棉纺二厂招待所(今河西区温州道1号,天津水产局)。

昔日不过百十户人家的小刘庄,如今富裕广场、龙海公寓等高楼林立,已发展成具有工业、商业、居民住宅的繁华地区。  

照片说明:刘庄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