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庄与大直沽
作者 | 罗文华 浏览次数 | views

1923年至“文革”前,天津河西刘庄大街东口矗立着一座牌坊,上面镌刻着“刘庄大街”四个大字。牌坊面朝海河,正对着河东大直沽天妃宫方向,而书写牌坊的人又是家居大直沽的著名书法家李学曾(1874—1934),因此人们将这座牌坊视为大直沽与小刘庄两地人民友谊的象征。

河东的大直沽与河西的小刘庄,隔河相望,一衣带水,并且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1954年,市政工人在旧墙子河浦口桥西端(今南京路与浦口道交口)天津市煤建公司小楼墙外的地下,挖出卒于1520年的明代天津左卫指挥黄溥的墓志,内容有“奉柩于静海县大直沽河西祖茔之次”。由此可见,明代大直沽的范围,包括了海河西岸大营门、小刘庄等附近地区。大直沽元代时成为漕运枢纽,小刘庄明代时形成村落,亦为漕运粮船必经之地,作为水陆码头而日益繁华,与大直沽经济形成十分密切的互补关系。

历史上,大直沽与小刘庄之间的渡口,是河东、河西两区跨海河联系最繁忙的渡口。明万历十六年(1588),天津兵备道查志隆命天津三卫经历司造渡船,设渡口7处,其中就有大直沽与小刘庄之间的渡口。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渡船也不断增加。1953年,刘庄渡口的坡跳设备得到维修和加宽。1955年,刘庄渡口收归国营。1959年,在刘庄渡口原址建成开启式木结构浮桥。刘庄浮桥是河东、河西两区之间第一座跨海河桥梁。1975年,刘庄浮桥改建为开启式钢丝网水泥船浮桥。1992年,刘庄桥改建成为天津市区第一座独塔斜拉桥,成为大直沽与小刘庄交通的标志性建筑。

大直沽与小刘庄之间的渡船,还见证了中国工人运动史可歌可泣的一幕。1925年6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天津,坐落在小刘庄的裕元纱厂(今天津市第二棉纺织厂)工人与各界人士举行集会和游行,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8月10日,在中共天津地委领导下,裕元等四大纱厂工人举行同盟罢工。翌日,河东裕大纱厂的日本资本家勾结军警镇压工人,引起工人大罢工,河西裕元等纱厂工人纷纷渡过海河支援,砸毁了裕大纱厂的公事房和一些机器设备。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砸裕大”斗争。天津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天津日报》已经连载的长篇小说《四凤楼》,以这个历史事件为背景,其中有描写小刘庄裕元纱厂工人抢船渡河,遭到军警开枪扫射的情况。

几百年来,大直沽与小刘庄两地的百姓通商通婚,往来频繁。特别是每年端午节大直沽天妃宫娘娘“出巡”庙会,从河西过来逛庙会最多的就是小刘庄的居民。他们除了观赏大轿老会、吹会、法鼓、高跷等一道道五彩缤纷的民间花会外,还从庙会上买走风筝、宝剑、泥娃娃、太平鼓等民俗用品,反映出人们对大直沽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喜爱。改革开放前,刘庄街没有一家电影院、照相馆和公共浴池,甚至连一个报刊亭都没有,沿河居民只好就近到大直沽洗澡、照像、看电影、买东西,刘庄桥上的行人整天络绎不绝。

随着近几年来对危陋平房的大规模改造,大直沽和小刘庄这两处古老的漕运宝地焕发了青春。今天,一座虹桥飞架东西,两岸高楼夹河而立,俨然一处美丽的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