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河西沿岸的杨庄子已拆迁,这里将要建成我市一个大型旅游景点——“海上大世界”,抚今追昔,使人不禁想到有六百年历史的杨庄子。
杨庄子昔名杨家庄,传系杨家庄祖先杨洪于明永乐初年(1403~1404年)随燕王(明成祖)朱木隶 扫北迁徙至此,同时移民有张、李、于、孙等姓,曾留有杨家胡同、张家胡同、张家胡同一条、李家东胡同、李家西胡同、小于家胡同、孙家胡同一条、二条、三条等地名则是明证,因杨姓最多(6户),故名杨家庄。这里原系一片荒地,居民择高地建村,那时面积很大,东起郑庄子,西临海河,南抵宣家楼(土城附近),北至大孙庄,即挂甲寺村。1739年(清乾隆四年)《天津府志》卷八记载天津县百村名中即有“杨家庄”了。1846年(清道光丙午年)《津门保甲图说》记述更详:“杨家庄在宣家楼之北,相连曰郑庄子……绅衿一户、铺户五户、烟户一百四十五户、负户一十二户,共一百六十三户。大口五百七口,小口三百八口”。居民以务农为主。临近海河,灌溉方便,产量高,收获早,高等园田多。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该村与大孙庄、土城等地村民、猎户成立了一支400余人的保卫团,与沿着海河入侵的德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1901年10月至1902年2月,海河挂甲寺至杨庄子段裁弯取直后,缩短长度1829米,挂甲寺、杨庄子划归海河西岸,属于现在的河西区了。1921年,杨家庄附近建北洋纱厂(今棉纺六厂)后,于1926年在杨家庄东北侧建北洋工房,为童工居住之工棚,低洼潮湿,路比院高、院比屋高。
杨家庄在1949年后演称杨庄子。杨庄子坐落于河西区东部,泛指南北大街中段两侧一带,东傍海河,西至蔬菜公司河西批发部(俗称菜市场,今留有地名菜市场东胡同、西胡同),南至老海河(也称老河道),北至小围堤道,约1.0平方公里。
解放后,杨庄子农田不存,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居民区。农户也多成为职工,村名依存。居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首先修建了自来水管道和下水道,解决了人们吃水问题,改善了不卫生的环境。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和弯曲狭窄的胡同里巷也先后铺设了柏油路面,土坯房也相继改建为砖瓦平房。北部新建有五至六层住宅楼房。有染料、电表、糕点等厂和蔬菜公司等。1985年原海河弯形故道的最后一部分——“老海河”填平筑路,定名沽海路和春阳大街,其西口也建成了居民楼群。同年,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三级跳坑危陋平房——北洋工房,河西区委区政府精心组织实施,近476户居民两日全部迁出,热烈响应政府号召,自发提出了“政府为我们办事,我们为政府作劲,政府说话算数,我们心里不嘀咕”的口号。经各方面通力协作,四月钻探,五月打桩,当年建成北洋新里,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设计,当年动迁,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回迁的“六个当年”的新纪录,谱写了党和政府关心人民、人民支持政府的凯歌。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亲自视察建筑工地,在拔地而起的新楼房照片上感慨地写下了“公道自在人心”六个大字,并亲笔题写了“北洋新里”的新区地名。河西政府的建设者们为纪念北洋工房的历史变迁,特意保存了一处原风雨飘摇的旧房,辟为纪念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教育后人。
现杨家庄东傍海河处还保留有一个老渡口——杨庄子渡口。这是市内保留的最后一个渡口。该渡口有百年历史,解放前有一位张姓船户世代经营,仅有一条手摇木船,能载30多人。解放后,于1956年由国家经营,改为铁船,仍为人摇。近些年,改为柴油机驱动的铁船。
杨庄子赶上了综合开发改造海河两岸的大好机遇,三年后,杨庄子将建成“海上大世界”。这里将要建设一处四季真冰滑冰场,建设供人们游泳、射击、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网球等室内室外运动为主的公共建筑和体育设施。在杨庄子渡口的老码头,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码头,它将不再用作摆渡,而是作为水上运动大世界的一个亲水平台,配合开展水上运动、游览项目。还要相应地建设度假酒店、高级公寓等,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