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在河西区东部,泛指大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一带。其大致范围东起棉纺四厂,西至解放南路,北倚老海河,南至解放南路。土城原名“土城村”。明天启年间的《天津卫屯垦条款》地图中有土城村,说明此时土城已成村落,相传,原先在这里有一座土垒田塍围村,后来定居的人叫这个地方为“土城”。清光绪《津门杂记》谓土城为“土塍”,“塍”与“城”同音,是指田间的土埂或界路,与传说相吻合。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土城村倚河(海河)面道(海大道,今大沽南路),民居颇夥,村外有小道,南界后尖山庄。”北界连贺家口,西界通尖山庄,东界连宣家楼(当地传说“先有宣家楼,后有土城村”;“土城没有城,宣家楼没有楼”),村内有药王庙,村西北有砖瓦窑。全村“共二百二十五户(大口八百二十四口;小口四百三十三口)”,“绅衿八户,铺户二户,烟户(作者注:人烟户口,指户籍)一百七十四户,佣作(作者注:雇工)三十四户,负贩七户”。
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天津村镇最著者,如西沽、丁字沽、军粮城、大直沽、马厂、咸水沽、泥沽、大沽、堤头、土城、宜兴埠,皆居户稠密,均与荒僻不同。”土城村人繁户密。村内有东大街、中大街、玉顺街、裕泰街、仁和街,多为土坯房。但也有一些高大的青砖瓦房,均系殷商官宦人家所住,如以天津豪富著称的“八大家”之一——“土城刘家”,以及杨家瓦房、田家瓦房、孙家大楼等,坐落在土坯房之间。这些大户在清末民初时都很富足,至解放前已败落。我市著名画家刘奎龄即是土城刘家后裔。土城靠近老海河,村民以务农为主,主要是种植园田,产量较高。村内有米面铺、磨坊、酱园、香店、羊肉铺、饱子铺、果品店、烧饼铺、当铺等等。
现土城小学址原为道观“金仙观”,供奉药王,也称药王庙,明“天启四年(1624)重建”(解放后修缮此庙在正殿脊檩的千秋带上记载),该庙在历史上香火兴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诞辰)为庙期,届时烧香拜佛顶礼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卖玩具、卖吃食、农具等的摊贩比比皆是;高跷会、法鼓会、跑旱船等民间花会蜂拥而至,热闹非凡。加之土城村傍海大道,是天津城区通往大沽海口和南乡一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土城庙会名著津沽,一直延续到解放初。“金仙观”内设有广济水会,备有双缸压水机一架,水桶数十副,是防火利民的公益性组织。
海河裁弯取直之前,从海河故道在挂甲寺西测折转,向南兜了一个湾又东折,紧挨着土城村北流过。“湾”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故土城村西偏北处,名为“湾兜子”。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为了袭击南乡一带的义和团,将湾兜子作为一个重要的登陆点,在此曾与义和团交战,“洋兵伤者不过数人,义和拳所剩无几”(刘奎龄语)。当时土城人民参加义和团,在“金仙观”内设坛,焚香练拳,曾配合聂士成清军在纪庄子同入侵者激战,有十数名村民阵亡。
1949年天津解放初“金仙观”还进行过维修。1952年却将药王填到坑里,把大殿改成土城小学的大教室。1976年地震,大殿后墙倒塌,1978年拆除大殿,1989年盖起了一座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的土城小学4层教学楼,金仙观痕迹无存。
到解放前夕,土城村还处在天津的城市边缘地带。解放后,土城已与天津城区联体,古老村庄实现了排水管网化、街巷路面柏油化,面貌焕然一新,建起新型的土城工业区。棉纺四厂、天津广播器材厂、河西百货商场、京鲁饭庄等坐落其间,一派兴旺。
土城是足球之乡,土城小学为“足球传统学校”。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师生填平了庙前空地旁的大水坑,扩大了场地,还在四周筑起了一人高的简易篱笆,建成了土城地区最早的学校足球场。目前该校新足球场四周筑起了15米高的护网,为河西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该校足球队员先后有几十名成为国家、省、市足球队成员。
1994年危改前,土城成为天津市河西区最为显著的成片危陋平房地区,它北至古海路(海河故道)、南至大沽南路、东至南北大街、西至解放南路,占地12.75公顷,居住着近7000户居民。到1995年底,“土城”变“新城小区”(市委书记张立昌题写),旧貌换新颜。昔日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变成了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群;昔日破烂不堪的大杂院变成了一处处整洁宁静的花园小区。为了完善新城小区建设,区政府还在土城地区建立了河西区图书馆、河西区新闻中心、河西区妇幼保健中心、土城小学新教学楼和河西青少年足球基地等。目前地铁一号线正在加紧施工,将从土城穿过,并在土城设站,土城地区将要变成名副其实的一座“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