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塘庄
作者 | 张绍祖 浏览次数 | views

陈塘庄位于河西区东南部,泛指大沽南路和洞庭路交会处东南及北部,海河南岸。据陈塘庄老居民传说,这一带古时候都是海,现在的海河当年在陈塘庄入海,它原来叫陈塘关,后来没有“关”了,因为海口退到大沽口,这里就叫陈塘庄了。传说托塔天王李靖和他的三儿子哪吒镇守陈塘关,他们的公馆在今洞庭路小关东,听说还发现过地券门呢?哪吒曾在陈塘关和上下河圈闹海,杀了龙王的儿子和夜叉,又把龙王身上的鳞片揭下好几片,如此等等,神化故事多多。

关于陈塘庄得名还有一说:明永乐年间燕王朱木隶扫北时,由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迁过来许多移民,因最先住在这里的姓陈,官府给他“龙票”,允许他们在此耕种。因为这里离海河很近,修了塘坝,以防河水泛滥,故名“陈塘”,天长日久,人们称这里叫陈塘庄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曾在陈堂庄筑堤围田防涝,穿渠灌水洗碱,并逐渐扩大到何家围、大任庄、吴家嘴、双港、辛庄、盘沽、贺家围、东西泥沽等十围。“用军垦田,以田分民”,并“招募殷实居民,听其分领承种。”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天津卫屯垦条款》地图标有陈堂庄,说明这里已有村落了。清乾隆年间《天津府志》卷八天津县南路百村名中称为“陈唐庄”,但已不是“堂”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宣家楼东曰陈塘庄,村社亦稠,其对岸汪家庄,稍东曰娄家庄。由陈塘庄东抵茶棚,道间旧有涵洞以泄海潮,今淤。”村内有一座土地庙、两座关帝庙、一座茶棚,东界连上河圈。全村“共四百六十户(大口一千四百一十七口,小口七百一十四口),铺户三十五户,烟户三百五十二户,佣作七十户,僧道三户。”

在清代陈塘庄一带屯田时废时兴。自康熙年间蓝理开始,直到雍乾怡贤亲王等曾多次兴修水利,咸丰年间僧格林沁也在此屯田。同治、光绪年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他把淮军调来,除屯田外,还修路,把这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修通,并在陈塘庄设关卡,即“常关”来收取货物税。陈塘庄另有一名“陈塘关”,也可能与此有关。

陈塘庄是海河的重要渡口。清同治九年(1870)《续天津县志》载有“陈塘庄渡”。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正式批准修建津浦铁路。为了便于筑路器材沿海河船运至陈塘庄渡卸下后,就近运往施工现场,于是从是年10月起,开工修建由良王庄经傅家屯到陈塘庄的铁路支线一条,为时一年,1909年(清宣统元年)10月竣工,全长25•48公里。为了垫支线的路基,开挖了南围堤河。津浦铁路支线建成后,专门运送筑路材料。

解放前,陈塘庄十分荒凉贫穷,居民大都是农户,住的是简陋土坯房,街道里巷狭窄弯曲,除海大道(今大沽南路)为5米宽的水泥路面外,其他街巷均为土路。1949年天津解放后,陈塘庄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为城市住宅区。多为砖瓦平房,也建有不少居民楼群。街道宽阔,柏油路面遍及大街小巷。50米宽的三块板式的大沽南路横贯陈塘庄,与洞庭路相交构成交通干线。并建有饮食、百货、邮电等生活服务网点和中小学、卫生院等。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陈塘庄辟有陈塘庄工业区,其位于洞庭路、怒江道和东江道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原为园田、坟冢地。市机械局、建材局、化工局、一轻局、劳动局、电子仪表局等14个系统相继在此建厂,遂成为河西区内最大的工业企业密集区。有50余家大、中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有肠衣、造纸、染化、氧气、感光胶片、近代化学、国际轮胎、沥青等厂。有三条铁路专用线与陈塘庄铁路支线相连。

如今陈塘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危陋的平房、碍路的老楼房已被拆除,地铁一号线、东南半环快速路、东南半环海河大桥穿越陈塘庄,正在加速建设。陈塘都市工业园,老树新芽,开始起步建设,该工业园北至黑牛城道,西至太湖路,东至微山路,南至河西区与津南区交界线,总占地面积5.08平方公里。其中新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约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预计达300家,改造包装老企业厂房预计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500家,逐步形成河西区都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体系。从陈塘都市绿色工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陈塘庄的未来与希望。

照片说明:《津门保甲图说》中的陈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