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河圈
作者 | 张绍祖 浏览次数 | views

在地铁一号线的施工中,上河圈的成片平房已被拆除,这个曾是天津历史上的沿河小村庄将要旧貌换新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河圈在河西区东南部,东北起天津造纸厂铁路专用线,西南至大沽南路,东至城防河(今复兴河),呈三角形,面积约0.1平方公里。下河圈在上河圈之南,在复兴河海河口东南,上、下河圈隔河相望。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7年)《天津卫屯垦条款》地图载有“何家圈”地名,位于土城、陈塘庄之东南。《天津河西区地名录》载:“何家圈”即今上、下河圈的位置。何家圈也叫何家围,是天津早年垦荒除涝治碱种稻的地方。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利用驻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两地,用闽浙濒海治理盐碱地法,筑堤围田防涝,穿渠灌水洗碱五千余亩,每亩收四五石。并逐渐扩大到何家围、吴家嘴、双港、辛庄、盘沽、贺家围、东西泥沽等十围,分别用“求、人、诚、足、愚、食、力、古、所、贵”十个字作为代号,即后来的“十字围”。汪应蛟所辟的“十字围田”是津门著名的水利设施。何家围地势平坦,土性滋润,是天然的粳稻之乡,在“十围”中,此为首围,在何家圈中官庄设屯田衙门,屯田御史常驻何家围南大人庄(今大任庄),地名皆出有因,又可见当年何家圈范围至大。明天启年间(1621—1627),明廷派董应举“管理天津到山海关等处屯田,安插辽民事务”,他循汪应蛟开河旧迹,“自何家圈历白塘、双港、辛庄……葛沽一线屯种,共开田十八万亩,积谷无算”。天津屯田同知卢观象在何家圈屯种数顷亲自实践外,天启三年(1623)又新开冠家口(今贺家口)引河一道,扩大水田面积,共开田2.2万多亩。清雍正四年(1726)怡亲王在何家圈经营稻田,共营田83顷16亩,民间自垦田23顷40亩。乾隆四年(1739)《天津县志》仍称何家圈。后将 “何” 讹传为“河”(此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清乾隆十八年(1753),《畿辅义仓图》始见“上河圈”地名,当时这里设有防荒储粮的义仓。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津门保甲图说》有上、下河圈记载:“村以‘圈’名,因河流至此稍曲而北,形势回环,故俗云尔。上圈之北曰下圈(实际应上圈之南曰下圈,笔者注),两村相近,堤道由村外直赴灰堆。”北界连吴家嘴,东界连灰堆,西界连陈塘庄。上圈庄和下圈庄各有一座土地庙。两村“共一百五十七户(大口九百四十九口,小口五百八十六口),铺户二户,烟户一百二十一户,佣作二十八户,负贩六户。”

清末民初,海河干流经过了六次裁弯取直,其中有两次与下河圈有关。1901年10月至1902年9月,下河圈至何庄子裁弯取直,缩短长度5181米; 1921年6月至1923年11月,下河圈至芦庄裁弯取直,缩短长度1534米。

关于上、下河圈还与“哪吒闹海”的传说有关。据李世瑜先生《“哪吒”在哪里“闹海”》一文载:上、下河圈老居民说,哪吒闹海就在上、下河圈,上、下河圈的形状就是两个圆圈,这两个圆圈就是当年哪吒脚踩的两个风火轮。早年在上河圈村南(现怒江道怒江桥南天津轮胎厂内)曾盖有一座“哪吒庙”,有一座山门,一座主殿,还有两小间配殿,里面供奉着哪吒和他的父亲托塔天王李靖等的塑像。

上、下河圈是天津城区通往东、南郊之咽喉要道。清同治九年(1870),按《续天津县志》记,此处曾设渡口,称为何家圈渡,在陈唐(塘)庄渡和灰堆渡之间。1947年,国民党盘踞天津,陈长捷任天津警备司令,为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天津,搞起了所谓“大天津堡垒化”。处处设碉堡,遍地挖壕沟。从这里为起始点围绕全城,挖了一条3米深、1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内侧筑起了一道土墙,土墙外接连设5道铁丝网,并通上了电流。环城42公里,埋设了宽40米的地雷区。在这里设立“复兴门”卡口,沿途盘查,人民苦不堪言。

过去上、下河圈是合起来仅有一百五十多户人家的两个小村庄,只有几条狭窄弯曲的小胡同,四外旷野。解放后随着陈塘庄、灰堆工业区的建设逐步扩展,遂与城市连成一片。下河圈路北段东侧有轧一平房、轧一楼、卫生大楼、卫生平房、联结里,下河圈路西侧有无缝宿舍、元五宿舍,下河圈路南段有百货楼、红光大院、红光大楼等,下河圈以南有弹棉大院(织锦里);上河圈村内有西大街、程家胡同、上河圈下坡、高家胡同、傅家胡同、王家胡同和复兴门北里等几条里巷,原系草房土道。1981年街巷修成柏油路面,居民住宅均为砖瓦平房。村旁大沽南路南侧的坟丘荒地,建成复兴门居民楼群区,随之建起百货、化工等小型商店和生活服务网点。上、下河圈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南围堤河(复兴河)的改造,使处于复兴河两岸的上、下河圈变得风景如画。随着海河综合改造和地铁一号线的开通,上、下河圈将会成为天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照片说明:《津门保甲图说》中的上下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