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堆
作者 | 李恩浩 浏览次数 | views

灰堆,古称会堤,是退海之地。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至1424),“燕王”朱木隶扫北,百姓逃亡,流离失所,一部分人在此落脚建村,起名“范庄子”。1957年11月6日,农业合作社在村南刨土备窖中,发现一古井,挖出“万历通宝”古钱,就是明代已建村的佐证。传说有一年闹瘟疫,村中许多青年人得暴病而亡,村人恐惧到处求神卜卦,有一位算挂老先生说:村名起得不吉利而引起灾祸,应把“范庄子”改名“灰堆”,即可转危为安,“灰堆”由此得名。

灰堆东接何庄子,西临下河圈,南到北马集,北靠海河边。村东头是通往海河南北方向一条大河道,河水随海河潮涨潮落,流入农田支流的小河沟渠。潮水一日“两涨两落”,被称为早潮、晚潮。在涨潮时,农民抢水灌溉,也有一些村民张网捕鱼,下河摸鱼;落潮时,有的村民下河掏螃蟹窝、捡蛤蛎,小孩儿用捕捉“蹦狗鱼”。村西头是李家祖坟,临近是一个大坑,人称 “大窑坑”;路的对面是“王八坑”又称“蛤蟆湾”,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深水潭,传说潭底处有一个海眼,可通海,有一位元神深居潭底,村民常见水面有大小成群的甲鱼出没,对此潭产生了“敬畏”。村南头是李家台,台的下坡是一个低洼的水塘,隔着南北大道的上坡台子上是民宅,坡下也是一个大水塘,道基下边建有流水的大灌口,两大水塘相通。水塘南面是一望无际的蔬菜园田,远处还有杨、赵两家的坟地。村北头是一条延长的海河,北岸是冯口、杜庄子、吴嘴等小村庄。村东北头是一片低洼的浅水池塘,每当夏季,荷花盛开,荷叶迎风摆动,野鸭等水鸟游来游去,呈现一幅美丽图画。每当秋天收获季节,农民下水采藕,洁白鲜嫩的新藕装车运往市内,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藕塘北面的有几户姓王的人家,称为小何庄。高坡大堤是一块长方形的空闲地,长满了天然的柳树、榆树、槐树、木梨树、枣树、桑树和刺梅,地面上长满了绿茸茸的小草,开着紫色、黄色的地丁花和马兰花。林中百鸟群集,蝉蟀竞鸣,北坡下面临海河,和风吹来,清新凉爽,形成津门一胜景,称为“柳林”,慕名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灰堆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村民们分片开垦种地,地势高处种植各种蔬菜,园田的边沿沟坡栽种果木树,低洼盐碱地播种玉米、大豆、高粱、大麦、小米和小麦等。粮食、蔬菜多自给自足和自销,家中都自备一盘手摇的小石磨。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夏末秋初,灰堆发生了严重蝗虫灾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夏季,灰堆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日以继夜抗洪抢险,保住了灰堆村未被洪水淹没,保障了全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7年7月,日军占领天津后,在灰堆设大分公所,驻兵盘踞,兴建造纸厂,盖起了家属宿舍(现造纸厂河西、河东老平房),厂长人称“老王八”,为他盖了一座小楼,中国人称作“王八楼”(现灰堆二小址),蛤蟆湾一带建加工印刷花样图案纸张的小厂,建材料库,名为“菲岛租”,还开办了“日本花酒馆”,馆长是日人小林,内有日本女招待。

随着造纸厂生产规模的扩大,灰堆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不少人在灰堆租房、买房,随之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老大沽路原来只有一家卖杂物的小店,当时兴建了各种商业铺面:陈、李两家的猪肉铺,杨、穆两处牛羊肉铺,窦家的“东顺斋”和陈家的“复和兴”米面铺,李家的“中兴成”糕点铺,阎、辛、马三姓合开的“三合顺”杂货铺,郭家的大饼、馒头、烧饼铺,张家的包子铺,王家的铁匠铺,李、苑两处的中医药铺,王家的日用百货商店,唐家兄弟开设的文具店、小人书铺,还有豆腐房、扎纸铺、盐店、煤场等。南北大街(现北横东街)大户张家开办了一家酿酒厂,批发和零售白酒。灰堆开有粮食集市,每月农历初一、三、五日为集市日。

早在清末灰堆就开办了私塾,塾师是一位姜先生,学子多是当地富裕人家子弟。民国初期,灰堆建立了小学校,当时人们称为“上洋学”,有学生数十名。

灰堆早年有两个佛堂:东佛堂和西佛堂。有四座庙:关帝庙(位于老大沽路,庙中大殿正中央塑有三位神像,正位关云长,两旁是火神爷和药王爷)、娘娘庙(位于村北头,庙中大殿正位是圣母天后娘娘,两旁是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左右两侧站立着送子娘娘和花姐,台下东西两侧站立的 是手持各种法宝的众仙女的塑像)、观音菩萨庙(位于娘娘庙后,大殿坐南朝北,殿前有一棵大槐树,大殿高台正中莲台上端坐着观世音,左右两旁是善才童子和龙女,四壁彩绘神话故事)、土地庙(位于老大沽路南,是一座小庙,庙内台子上端坐的是“土地爷”,侧面站立的是“鬼判”台子下两侧站立的是“鬼吏”)。

灰堆早年有民间花会:高跷会和少林会。

灰堆高跷会属于文高跷,踩高跷的木制腿子比其他高跷队的腿子高。演员称为“会员角”。扮演的角色都是男扮女装,多以古典作品为题材,表演的方式是“耍、学、逗、唱”。灰堆高跷名列前茅,远近皆知,有歌谣赞:灰堆高跷腿子高,青蛇白蛇戴假脚;小子扮装比女俊,技艺精妙有绝招!

灰堆少林会,也称“少联会”,由村内青少年组成。武术大师为冯大爷,学员按年龄分为大、中、小三个科班,小班先学基本功,中班学练各路拳法,大班学练“十八般兵刃”的运用和招数。演武场地是露天和大厅相结合,原一座空旷的大仓库作为少林会的练武大厅,村人俗称练习房。有歌谣赞:灰堆少林武功强,冯老大师教儿郎;拳法兵刃全精通,轻功飞跃跳过墙!

1949年1月5日,天津战役外围战斗打响,解放军46军经过7个小时的战斗,攻入灰堆镇十字街东北侧国民党保安司令部所在地。全歼国民党军3840人,俘虏少将白英杰及官兵3100人。

灰堆至今流传着两段“顺口溜”,述说了村里人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狗团队)的憎恨。两段“顺口溜”如下:

(一)

日本侵略到中国,中国百姓无法活;奸淫烧杀干坏事,尸骨如山血成河;

设岗卡,掏腰包,没有证件挨刺刀;良民证,你没有,宪兵队里喂狼狗;

去做工,活要快,慢了拳打脚又踹;心又狠,手毒辣,左右开弓抽嘴巴;

黑心肠,又歹毒,他说咱是亡国奴;要抗日,要救国,国家危亡都有责;

侵略者,要打倒,百姓才能过得好;中华民族齐抗日,祖国江山人民保。

(二)

狗团队,打败仗,不知悔改死顽抗;狗团队,被围剿,躲在厂房没处跑;

狗团队,良心丧,子弹打光毁坏枪;狗团队,狠又坏,死抗为敌不优待;

要严惩,人心快,机枪点名除祸害。 

灰堆解放后于1949年3月成立灰堆村公所,1952年划归天津市第六区,1953年建立灰堆街公所,1954年改为灰堆街办事处,1960年改称灰堆人民公社,1963年复称灰堆街道办事处,现名河西区柳林街办事处。解放后50多年,灰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照片说明:《津门保甲图说》中的灰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