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的渡口
作者 | 张绍祖 浏览次数 | views

天津市内至今还保留着唯一的一个渡口,就是坐落在河西区的杨庄子渡口。

说起渡口,那话可长了。天津早期跨越河流主要是靠渡船来解决的。天津早年的渡口分为私渡、官渡和义渡三种。

私渡出现最早,在自然村落形成时就有了,杨庄子渡口就出现于明永乐初年楊家庄形成之时。官渡是官家为便利驿使往来而设,最早出现的官办渡口是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据《天津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天津设官渡八处,地点在北马头、晏公庙、大直沽、宝船口、西沽、杨柳青、真武庙、寇家口(即贺家口为河西区最早的官办渡口)。官渡要向乘客收费。其中北马头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渡口。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木隶就是从这里渡河(此处曾修有“龙飞渡跸坊”), 朱木隶攻到南京夺取皇位后,赐名“天津”。官渡船只由官家制造,每船水手一名,每月每名给工食银三钱,船只年深岁久,到清康熙年间已淹废无存,行人叫苦不迭。至清乾隆年间废除官办渡口,出现义渡。义渡是僧人募化或地方绅士、举人、秀才、有钱的大户人家出于修路补桥、乐善好施的道德观念设置的,存废无定。如天后宫义渡,是楚雄府知府李锦施设的;北仓上、下二渡举人曹步青施设的;茶叶店义渡,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准提庵僧岫山募设的,来往客商均不收费。

海河的渡口知多少?天津志书多有记载,据[同治]《续天津县志》载:有玉皇阁义渡、天后宫义渡、盐关渡、龙王庙义渡、小圣庙渡、马家口渡、火神庙渡、行宫渡(即宝船口渡)、田家庄渡(即贺家口渡,贺本作寇,在河西)、土城渡、陈唐庄渡、何家圈渡、灰堆渡、冯家口义渡、双港渡、白塘口渡、后辛庄渡、郭家庄渡、南羊码头渡、于家庄渡、咸水沽渡、西泥沽渡、盘沽渡、葛沽渡、羊回庄渡、蛮子营渡、郑善沽渡、大沽渡。其中属于现海河河西区段的有冠家口(今贺家口)、土城、陈唐庄(今陈塘庄)、何家圈(今上、下河圈)、灰堆五个渡口。

1860年以后,天津开港,由于工商业日渐发达,沿河农民利用自身自有的“帮摇”(小木船),拨运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进入市区出售,偶尔搭渡小贩,收取不固定报酬。日久天长,搭乘者渐多,收入增加,船主见专载渡客有利可图,即制造较大木船,营客、货摆渡,逐步发展到兴建码头,定船、定点、定人,在水上交通运输部门中,出现了私营渡口,产生了摆渡这一行业。

早年海河渡口以万国桥(今解放桥)为分界线,分为上河渡口和下河渡口。万国桥以上为封建势力所把持,霸占渡口岸地,子承父业,世袭经营,渡口规模、过渡量较小。万国桥以下为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所把持,两岸为旧俄、英、法、德等国租界地,沿河两岸建立大型企业,沿河修有洋灰护岸,渡口规模和过渡量都较大。

1937年,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天津后,对万国桥下游河岸地任意占用,并强迫渡口停渡。1939年,日本占领军宣布封锁租界,解放桥下游海河渡口几乎全部勒令停渡,长达二年半之久,致使船只闲置,船工失业。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美国军队进驻天津,利用海河建国花园渡口附近地带(今大光明桥河东一带)存放军用物资,并严禁行人通行,渡口随即停渡。

解放前渡口设备简陋,船只破旧,事故时有发生。1938年杨庄子渡口,夜间渡船,河中风浪较大,载客超员,船上只有一人撑船,行至河心,船翻人覆,河上一片混乱,恰有两条过路船只抢救,但夜深风大,船上又无救生设备,结果,幸存者不多,死亡30多人。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全市有渡口28处。转年1月,在海拉尔道设置了第一个国营渡口。随着天津工业的发展,海河两岸出现了大批国营工厂,每天都有大批职工要通过渡口过河上下班,仅胜利桥(今北安桥)以下海河8个渡口的交通量,每天就有4万人次。渡口最后一次伴随着城市的大发展获得繁荣。1955年在大光明渡口添置了第一艘现代化过渡工具——201汽油机船,至1959年共添置9艘机轮,解决了风凌季节的困难,作到上下班高峰时间不挤、不等、不甩,向着船只机动化、码头公园化、坡道畅通化前进。

随着天津城市的发展,交通量较大的渡口先是架设浮桥。后又改建为钢桥及新开启桥,天津遂成为我国开启桥最多的城市。解放后,海河上架起了许多宽阔的现代化桥梁,如胜利桥(北安桥)、广场桥、四新桥(光华桥)、刘庄斜拉桥、赤峰桥、狮子林桥、新金钢桥等,往来行人及车辆,甚为方便。海河上新桥不断出现,渡口却随着不断减少。到海河大规模的改造开发的今天,海河市区仅保留着最后一个渡口——杨庄子渡口。

杨庄子渡口是天津渡口文化的一个缩影,有深厚的历史底蕴。2004年是天津建城600周年,笔者建议在兴建河西“水上大世界”中,在杨庄子渡口兴建天津渡口博物馆,展示天津从有渡口,到浮桥、铁桥、开启桥、现代化大桥的历史,留住这个原汁原味的老渡口,使其成为天津别有风味的一个旅游景点。

  照片说明:黄昏中的柳林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