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读者活动 > 精彩活动展示 > 详细内容
【节日民俗】河西区图书馆驻馆作家聊民俗——“多元交融的清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05 浏览次数: views

图片

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河西区图书馆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带领广大读者了解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打开中华文明大门,阅读古今,传承文明。

今天是“清明”,我们邀请驻馆作家谭汝为教授聊民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希望广大读者了解“清明”节俗的内涵,共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

驻馆作家简介



多元交融的清明文化

谭汝为

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何谓“清明”?宋末吴澄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解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清明时节,寒气消尽,春意渐浓,天气明朗,空气清和,雨量增加,草木萌茂。源远流长的清明文化,其魅力和特殊性就体现在多元交融上。   

首先,是节气与节日交融

相传清明民俗起于西周时期,史有“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之说。清明,唯一的节气兼节日的特殊日子。古代诗词以歌咏清明为题材的作品,其数量大大多于其他节气。尤其是唐人杜牧七绝《清明》,广为传布,家喻户晓。


第二,清明与寒食的交融

古代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俗是禁火、吃冷食,扫墓祭祀。后因与清明时间邻近,加之相祭奠风俗重合,于是 “清明”逐渐取代“寒食”, 最后两节合二为一。唐人韦应物诗云:“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写出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蹴鞠”(踢皮球)的情景。

第三,祭扫与春游的交融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描写清明扫墓祭祀以缅怀先人的情景。其实,清明民俗引人注目的主流活动是踏青、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多姿多彩的内容。宋元以后,清明上坟与春游就结为一体了。在慎终追远、虔诚祭奠礼毕之后,将祭祀酒菜野餐饱食,然后踏青郊游,哀往乐回。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清明放风筝,含象征义,即借此将一冬沉闷之秽气掷高放远,去祟致祥,以求否极泰来。


第四,游戏与健身的交融

清明时节,各地风俗各异。唐人韦庄诗“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描摹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的相得益彰。宋代理学家程颢《郊行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时,人们脱下了厚重棉衣,一身轻松,以愉悦心境去尽情拥抱久违的春光,确为情理之事。

第五,节日与农事的交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对路上行人颇为扫兴,但却是安排农事的大好时机:农谚“春雨贵似油”,“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就强调了农家对清明雨的重视。古今流传的清明农谚不胜枚举,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等。

现在,清明已成法定假日。人们可以从容地祭奠先祖,追忆亲人,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另外,树葬、海葬、花葬、网上祭祀、家中祭祀等无污染无危害的新型祭祀方式逐渐盛行,使得清明节越来越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