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读者活动 > 精彩活动展示 > 详细内容
【2023书香天津·读书月】河西区图书馆驻馆作家聊民俗 —— 天津人的中秋习俗
发布时间:2023-09-29 浏览次数: views

 





 

 

 

 

 






 

 





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河西区图书馆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带领广大读者了解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打开中华文明大门,阅读古今,传承文明。

今天是“中秋”,河西区图书馆邀请驻馆作家谭汝为老师聊聊关于“中秋”的习俗。

 


天津人的中秋习俗

谭汝为

 

 

 





中华习俗每个季度都有重要的节日——春季清明、夏季端午、秋季中秋、冬季春节。在古代,阴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由于八月居三秋之中,八月十五又处在八月之中,“中秋”因此而得名。“花好月圆,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又称为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秋节等。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在众多传统节日中,除春节以外,人们最重视的就是中秋佳节了。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互赠礼品,全家团圆,设宴赏月,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金秋收获的喜悦。

 

 

 

秋习俗源远流长,以一轮圆月为中心,以神话嫦娥奔月、吴刚砍桂、广寒琼楼,玉兔捣碓为梦幻背景,以秋高气爽、农业秋收为现实背景,把天上月圆和人间团圆联通,各种习俗围绕“月圆和团圆”双重主题次第展开——祭月、拜月、赏月、爬月,派生出节日食品:月饼和象征性拟人化玩具:兔爷……,从而将天、地、人三大要素融进中华民俗节日之中。

下面介绍天津地区中秋节日民俗。八九十年前,1929年的中秋节,9月17日,当时的《益世报》报道说,到天后宫烧香求吉的人成群结队,天后宫打开了三个门,中间的大门不允许不烧香的男游客进入,他们走左右两侧门。香客们还纷纷登上高高的藏经阁眺望祈福。宫外有不少摊贩在卖兔爷。宫南宫北大街直到东马路、大胡同、南市一带,节日的景象很热闹,车水马龙,游人比平时多了一倍,黄牌电车还因此加挂了一辆小车。位于法租界的劝业场开业后,这一带一跃成为天津最繁华最时尚的商业娱乐中心。一些商店内或放着留声机歌曲,或播送着无线电广播的节目,有上海明星的清唱,也有大戏的管弦。各大剧院、餐馆的观众、食客倍增,人声鼎沸,让人感觉老天津的中秋总是充满热闹的烟火气。

 

 

 

中秋之夜,玉盘高挂,月光如银。各家在院中摆下桌案,上供月光神码,供品有石榴、西瓜、苹果、月饼等物,香烛黄表、千张元宝等一应俱全。家中妇女按长幼之序依次对月叩拜,民俗谓之“拜月”。拜月仪式结束,焚化神码黄表,大家即可分食供品,赏月畅谈。在这个神圣的仪式中,男人是不可参加的,因为传说中月神是女性,掌管人间妇女怀孕生子等诸事,月亮盈亏周期28天,和妇女月经周期相近。因此,已婚、未婚女子及婚后不孕的女子都将向月神拜祝,这些祷告内容是妇女们的私密话,男人们如果在场会极不方便。所以留下民俗禁忌“男不拜月”之说。

中秋之夜,天津还有“螃蟹爬月”的习俗。上世纪50年代后,渐不为人们所知。买回几只肥蟹,养在盆中,中秋月圆之时,用制钱(老钱)包裹浸油纸捻,绑在螃蟹背上,点燃后放到院中,任其四处爬行,以卜来年财运走向。若螃蟹向屋内爬行,则预示来年财源广进,如向院外爬行,俗称“爬月”,则预示来年无财,并非不吉利。家里的孩子们早就安排好了,一人一棵秫秸杆儿,有向外爬的,一律用秫秸挡住,让它向屋里爬。院子里人声鼎沸,欢呼跳跃,地面上灯光闪闪,八方游动。被逼着爬进屋里的螃蟹,被人捉住,除去灯捻,丢入锅内,片刻之间,端上桌来,成为“节日狂欢”的人们的桌上佳肴。说是祈求财运,其实是烘托节日气氛的一场游戏。不过自打海河里的螃蟹越来越少以后,这个欢快喜庆的习俗也和螃蟹一起消失了。

 

 

天津中秋服饰民俗,主要体现在童装上。旧时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妈妈还要给婴儿、幼儿戴上竖起两只长耳朵的“兔帽”。旧时中秋节,家长都要给孩子买来几件儿童玩具。其中一种泥制彩绘兔子,兔脸儿人形,双耳高耸,金盔金甲,背后插一个纸旗,很受儿童欢迎。北京人称之为“兔儿爷”。

中秋节日习俗,就是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月饼的意味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它象征月之光洁,代表人们对生活圆圆满满的憧憬,也是他乡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月饼文化,是人与自然共融的一种境界,雅俗共享。作为一种节日食品,干净简洁的包装也更适合食用。

近年来,简装月饼多了,高级礼盒月饼少了。这与中央提倡节俭是分不开的。包装上的节俭,不仅减少了浪费,更是价值观的回归。让圆月回归本色,更加明亮;让社会喧嚣和浮夸之风渐归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