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 2023年10月27日 第09版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10月21日,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社科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化建设论坛”。现将论坛主旨发言摘要刊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近期,我们对浙江省衢州市推动以南孔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进行了调研。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南孔文化作出的一系列指示,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同志2002年、2004年、2005年在衢州调研时的讲话,以及2006年9月26日给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和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的贺信中,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从理论内涵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衢州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指明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认为儒学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明确了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出要站在时代需要的立场,挖掘提炼传统文化,弘扬“因子”,为时代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明确了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认为要让文化发挥引领作用、提升作用、稳定作用,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体现了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人物的作用,提出用好孔子等儒家文化代表性人物,让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给出了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的要求,指出文化构成一个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南孔文化让衢州具有独特优势。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理论的论述构成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彰显了理论的普遍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衢州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具有创造性转化南孔文化以及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特殊性,与“第二个结合”既具有内生性的源流关系,又分享共同的价值理念与理论逻辑,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可以彼此成就的契合性。“第二个结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之上,必须将之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和治国理政的整体格局中去认识。从理论萌发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衢州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萌发意义,从衢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创新实践来看,衢州是“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的萌发实践地,对全国推进“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衢州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形成更多南孔文化的标志性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思想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中国精神”主要是指当代中国社会前进和中华民族发展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中国精神主要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包含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与民族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且将其概括总结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一定时代的具体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革命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丰富内容。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伟大斗争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当代体现中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底色和积极创新、艰苦奋斗的主调,体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制度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发扬,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2023JZDZ001阶段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筚路蓝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孕育了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在两者“结合”中创造性转化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品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得以拓展、重构和超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这个新文化生命体的集中体现和现实形态,是“第二个结合”的必然结果和最新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只有把稳“守正”之舵,牢牢守住主义之“正”、理论之“正”、道路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才能使之不断丰富发展。只有高扬“创新”之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第二个结合”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之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包含了“一个首要政治任务”“一项新的文化使命”“七个着力”等实践方略。“第二个结合”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打开了党的理论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联系,将结合的对象深化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为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曾建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艾志斌,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三个事关”重大判断,鲜明指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性、现实性和迫切性,语用程度之强是空前的,更深刻地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蕴含着体系化、逻辑化的重大观点和重要论断,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和实践精准的系统完备体系,鲜明体现了“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的重大意义,为推进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重要要求,是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强起来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坚持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汇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就能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大成就,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确保江山永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觉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或附加题,而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的一道必答题。一是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推动思想理论与舆论传播同向发力,为持续筑牢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全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力度,守住政治底线,加快机制创新与队伍建设同步构建,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促进文化发展与文明建设同频共振,汇聚网上网下同心圆,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四是充分激发“五路大军”科研效能,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储备性研究的同期实践,为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懈努力。五是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推进,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六是积极搭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桥梁,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繁荣夯实共同的人文和思想基础。
(作者:李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委员、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兼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最大成果在于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也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的最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社科联作为党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推动社科界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一是抓好学习领会。一要在学习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更好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关于文艺、新闻舆论、网信、哲学社会科学等重要会议,在各地考察文化地标、探索文明根脉,在重大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立场、中国方案。这些理论成果内涵极其丰富,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需要我们全面学习、跟进学习、系统学习。二要在全面掌握规律性认识中更好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论断,比如“文化自信”“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等;也有一整套体系化的新战略新部署,比如“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重要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以理论清醒和思想自觉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二是抓好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有某一个思想点的原创性突破,也有某项工作多个思想点的集成性创新,更有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提升,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反映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结出新的时代精华。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研究基础上,深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立论依据、内在逻辑,为准确把握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供学理支撑。三是抓好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全面部署,市委和市委宣传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科人才、社科阵地、研究规划、研究项目、评价评奖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新场景、紧扣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组织社科工作者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充分体现社科界“言”值担当。三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研究导向,精心组织“千名学者服务基层”大调研活动,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四要更好发挥“联”的优势,打破学科壁垒、统筹资源配置、强化力量集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王立文,天津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向上向善网络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践行“七个着力”重要要求,不断开创网络文化建设新局面。一是强化正面宣传,拓展网络文化阵地新疆域。创新网络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用好“津门网络大思政”“闻鼓论津”等平台载体,精心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等重大主题,组织开展正能量百部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以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相结合,用好用足大数据、算法推荐、场景传播等渠道手段,有效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二是增强斗争本领,提高网络文化治理新能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聚焦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饭圈”乱象、虚假新闻及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清朗”“海河净网”等专项行动,营造海晏河清的网络空间。健全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重要网上线索交转办、网络舆情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做到抓早抓小抓细,有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三是坚持共建共享,探索网络文化发展新模式。人民群众是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加强对正能量网络名人和骨干网评员队伍的团结凝聚,积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分领域开展校园、金融、职工、青年、巾帼好网民培育等活动,激发广大网民创作优质网络文化内容的热情和潜力。围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做亮“网络中国节”“2023中国(天津)网络文化节”活动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四是德治法治并重,营造网络文化建设新生态。要加强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实施网信系统“八五”普法规划,持续开展网络普法“七进”活动,持续打造天津网络普法“五个一”特色品牌,引导广大网民自觉遵守网络空间规则。抓好网络诚信建设,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机制,弘扬诚信文化,大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建好用好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和实践教育基地,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分类研究、专题培训,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展播和“天津楷模”“天津好人”网上宣传,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化环境。(作者:邓光华,市委网信办主任,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们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增强工作能力本领,提高工作质量效能,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各项工作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一是全力以赴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网上网下媒体资源,建好津云《全面学习 深入领悟 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网上学校》、《天津日报》理论版等理论宣传阵地,开展接地气、有生气的宣传宣讲,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的力量。加强正面宣传,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做好“你好,天津”网络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丰富宣传的方式手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二是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生产出更多接地气、有创意、感人心的好作品。通过建设IP节目集成平台,有效整合广播电视、网络公司、IPTV三方面资源,实现业务数据、技术应用和管理手段上的互通共融。通过打造“津云一站式智能媒体融合解决方案”等技术产品,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平台安全性。三是全力以赴提升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水平。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典型宣传等,增强正面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不断改进文风,下力气解决一些报道中存在的“工作味”“材料味”问题,多采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稿件,推出受年轻人喜爱、刷屏热传的新媒体产品。进一步践行“四力”,组织更多像“‘十项行动’调研行”那样以集中采访、特色报道、后续追踪相结合形式开展的主题报道活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多层面、多角度宣传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成效。四是全力以赴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用足用好文博场馆等本地资源,多推出如“VR天博”、《桃源仙境》等新媒体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策划更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媒体内容,让新闻宣传与文化旅游双向奔赴。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制作更多像《科学的中医药》那样能够在国际传播领域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海河传媒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