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读者活动 > 精彩活动展示 > 详细内容
热点追踪 | “城市讲述人”: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01-03 浏览次数: views

 

       天津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1404年12月23日)的城市。这座刚刚度过619岁生日的城市,它的故事不仅停留在史书上,也活跃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每个正在或者曾经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都有着自己观察天津的角度,心中都有着独特的天津故事。

  由河西区图书馆主办的第十届“打开悦读之门”主题活动暨“城市讲述人”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至今已经举办了一场线上和两场线下的讲述活动。“城市讲述人”计划是河西区图书馆在2023书香天津·读书月期间全新打造的品牌活动,旨在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密码,让市民享受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盛宴。在这个活动中,“城市讲述人”不仅从不同侧面梳理了天津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在与听众的互动中,参与了天津城市的文化塑造,完成了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城市讲述人”正在讲什么? 

  无数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小故事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良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城市讲述人”,分别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了两场讲述。他说,这项阅读推广活动命名为“城市讲述人”,从名称上就比较有新意。据王振良了解,多年来,众多讲城市故事的人并没有统一名称,“城市讲述人”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叫法。因此从接到邀请开始,王振良就对这项活动充满了期待。

  “我觉得作为一名‘城市讲述人’,首先要讲好我们生活的城市——天津的故事。”王振良解释道,因为主办方是河西区图书馆,所以他优先选择了河西区地域内的历史建筑。天津留存至今的历史建筑众多,承载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信息,把我们的城市故事与历史现场结合在一起,不但能使讲述的内容更加生动,也便于市民走近历史发生地,近距离感受我们城市的历史温度。王振良回忆,他在两场活动中分别讲述了福建路1号张鸣岐旧居和马场道107号杨迺赓旧居。

  王振良说,他讲述的两场内容,都选取了有故事的历史建筑,而且这些故事鲜为人知。他认为,历史建筑是需要去看的,有时候你要了解一座城市,光看文字介绍是很枯燥的,只有到了历史现场,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故事和建筑都会变得有温度。

  2005年,王振良和文史专家金彭育先生,发现并确认了位于五大道的马占山旧居。王振良最初从文献资料里得知,马占山在天津居住时多次遭人暗杀,但由于没有见过历史现场,只能通过文字来拼接相应的图景,“可是确认了马占山居住的房子之后,我们发现马占山卧室与特务所居的房间,虽然分属于两幢楼房,但窗户间距不超过1.5米。我们重新回到了历史现场,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有了这样的体验,我们再讲述城市故事,自然会更加生动。”

  “从2003年开始,我有意识地接触并调查天津历史建筑,现在已经有20年了。”王振良说,他在讲述天津历史建筑的故事时,会重点关注在历史建筑中活动的人物,比如他是什么时间来的天津,与历史建筑有哪些错综的关系等。王振良认为,只有将历史现场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让听众更加感兴趣,这是作为“城市讲述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谈到“城市讲述人”活动中的讲述内容时,王振良回忆说,他讲述马场道107号杨迺赓旧居,是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选择。杨迺赓在天津历史中并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她在天津历史上又留下了痕迹。据相关史料记载,曹禺名剧《雷雨》是在天津进行国内首次公演的,当时扮演女主角四凤的就是杨迺赓。由于杨迺赓演技出众,观众对她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很可惜,杨迺赓在20世纪40年代就去世了。王振良特别讲述了杨迺赓出演四凤的全过程,同时为了体现整个故事的完整性,还介绍了杨迺赓的家人和故居等。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讲述人”?王振良给出了自己理解的答案:首先,一定要把历史和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王振良极其重视历史建筑,因为这是历史故事发生的真正现场。他认为,即使只剩下遗址遗迹,哪怕是立个碑,也必须要做相应的保护。“虽然历史建筑没了,但是只要现场还在,你同样还能找到历史的存在感,故事讲起来就会更加生动。如果现场什么痕迹都没有,那只能凭空去想象了。重视并抵达现场,这是我接触历史建筑20多年来一贯的指导思想。”王振良举例说,他写过一本小书《沽上琅嬛:天津藏书楼和藏书家》,没想到出版后影响非常大,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拿着书,一个藏书楼一个藏书楼去“打卡”寻访,其实这已不光是读书,更是走进历史现场,阅读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

  其次,讲故事一定要尽量将时间距离拉近,通过对与历史现场有关者的访谈,让他们转述个人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故事,这是“城市讲述人”另一个特点。王振良表示,在讲故事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讲过或听众熟悉的内容,主要讲大家并不清楚的历史事件。王振良认为,“城市讲述人”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一种阅读推广,伴随着“城市讲述人”活动的深入,或许可以将阅读推广、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对听众来说不仅是爱家乡、爱天津的教育,也是一种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城市讲述人”讲的城市故事,其实就是讲天津地方文化,这种故事讲多了,对城市文化空间和市民心理空间,自然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王振良看来,“城市讲述人”对城市建设发展来说,意义非常大——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传播,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他说,可以将“城市讲述人”这个概念推广开来,让每一位有讲述潜质的市民都参与其中。他特别强调,讲好城市故事,必须远离“戏说”。王振良认为,“戏说”对城市形象传播是有负面作用的,而且杀伤力还特别大。王振良认为要想讲好城市故事,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才行。

 

  “城市讲述人”为何而讲?

  播撒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种子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云兰说:“‘城市讲述人’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它不仅能宣传城市文化,而且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价值。作为一名专业的历史学者,我有义务有责任宣传自己生活的城市,将我的所思所想向大众传播,将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普及宣传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城市故事。”

  任云兰表示,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要靠文化的延续。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根系。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让民众知晓自己城市的文化传承,延续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强市。这也是像她一样的社科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任云兰看来,“城市讲述人”就是一群热爱故土家乡的专业人士,他们了解城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建筑文化、语言掌故、社区变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发展变迁,并通过一定的公共平台,如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报纸、电台、新媒体等,将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给市民大众,普及宣传科学文化知识,进而达到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传播。

  任云兰在线下活动中讲述的内容,是以近代天津外国侨民组成的俱乐部为中心,介绍这些俱乐部的形成背景、建筑风格、举办的活动以及对天津城市风尚的引领。总结了天津外侨俱乐部的特点,同时还分享了外侨俱乐部文化对天津城市风尚的影响。

  对于为什么讲述这些内容,任云兰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津是一个五方杂处、中西合璧的城市,开放包容、多元融合、求变创新的海洋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主要特点。尤其近代天津是一个有着九国租界、众多风格和特色建筑的城市,中西文化冲撞融合,在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风云激荡的故事。

  俗语说,近代中国看天津,指的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天津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城市价值。如果以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故事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天津拥有的这些遗产,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历史文化因素深刻地印在天津城市的面貌中,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直至今日,天津的建筑美丽壮观,城市天际线有特色,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景色,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亮丽、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特色。

  这些文化因素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城市的文化,由于欧风美雨的沐浴,在近代西方文明社会普遍流行的各种体育项目、娱乐项目、文艺演出形式也较早在天津出现,为天津培养了各类众多的文艺人才、体育精英,影响了天津的城市文化。

  “因此,如何挖掘城市文化中开放包容、多元融合、求异创新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因素?如何让市民了解这些城市的文化基因,进而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就成为我们城市历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任云兰说,作为“城市讲述人”,主要价值和意义就是播撒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种子。媒体、图书馆、文化馆都是培育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土壤,“城市讲述人”就是传播文化、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播种人。通过精诚合作,文化文明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城市讲述人”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和文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城市为什么需要“讲述人”?

  以讲故事的方式解读、梳理、创新城市文化

  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范颖说:“‘城市讲述人’活动是在书香天津·读书月期间举办的,当时我们也考虑想借着天津市举办这场活动的契机,在河西区图书馆举办一场创新的活动。我们的初衷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旅游的概念也融合进来,并突出一定的文化韵味。”

  范颖馆长说,“城市讲述人”活动,源于她参加的一场有关文旅融合的主题论坛,论坛上有位大学教授列举了一些国外文旅融合的案例,并且强调说“城市当中需要有能讲故事的人”。听到这句话她很受启发,随后才有了“城市讲述人”活动的灵感。

  范颖馆长表示,这场活动最开始的名称并不是“城市讲述人”,而是“城市小说家”。名字想出来后,活动策划团队又觉得“小说家”会让人想到有虚构成分,不太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而且“小说家”这个词也不够严谨,代表不了这个活动的初衷。后来经过团队人员的反复商量研究,大家认为讲述故事还是要实打实的历史感,最后才确定“城市讲述人”的这个名称。

  “我们当时初步确定的活动方向就是讲天津的故事,还要与一定的历史故事相结合。”范颖馆长说,“我们先后联系了河西区的一些相关兄弟单位,例如河西区文保所等单位,由于他们对区内的历史文物都比较了解,而且还有详细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专业指导和便利条件。”

  “从活动确定以历史视角展开,到初步取名‘城市小说家’,再到改为‘城市讲述人’,经历了一个磨合过程。”在范颖馆长看来,河西区图书馆的创作团队是一支非常有创新精神的队伍,团队集体智慧的力量非常强大,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活动名称和活动方案。

  据介绍,“城市讲述人”活动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分别举行了一场线上、两场线下活动,两场线下活动分别选在了河西区万象城内万象·西岸书斋和河西区图书馆马场街分馆举行。活动起步阶段,是以河西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为线索进行讲述,后续则会延伸到其他方面,活动主办方会邀请饮食、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逸事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来做“城市讲述人”,使“城市讲述人”活动一直持续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这个活动,一起解读、梳理、创新天津的城市文化,完成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记者 孙瑜 摄影 施蓉)

来源:天津日报、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