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河西区图书馆特别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带广大读者了解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二十四节气、人文经典等,阅读古今,传承文明。
第一篇章
知节气内涵 晓季节变迁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科学的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衍生成岁时节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饱含了无穷的智慧和强大的实践生命力并且作为我们衣食住行的参考。
雪至此而盛—大雪
大雪,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55°时,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礼记•月令》记载:“冰益壮,地始坼,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这时天气更冷,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交锋的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往往会降下大雪,甚至有暴雪出现。
大雪同样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俗语有“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北方的冬小麦已经停止生长,江淮以南地域的小麦和油菜的生长非常缓慢,田间的工作仍然十分重要。此时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大地,保持地面,尤其是农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其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的同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的含量,使得来年的春季生长殷殷可期。
今年的大雪时间
2018年12月7日12时25分48秒
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初一
星期五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一候:鹃鸥不鸣】鹃鸥是一种“夜啼求旦之鸟”,深冬之际,毛羽尽脱,昼夜鸣叫,又称“寒号”。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
【大雪二候:虎始交】此时阴气最盛,盛极而衰,阳气萌动之际老虎开始求偶。
【大雪三候:荔挺出】“荔挺”是一种兰草,感到阳气而抽出新芽。
大雪纷飞,伏象千峰凸。白茫茫的天地间一片明亮,极目眺望处寂静而旷远。仙山幽径中,没帚山僧扫;尘世楼台里,埋琴稚子挑。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寒夜里舞风的急雪裂云穿石一般,承载了人间的悲欢和凄婉的同时又将这所有的一切消失和覆盖。晨曦中的晴雪光夺明镜,犹如绝境中峰回路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屋檐下、回廊里、青阶上皑皑轻趁步。寂寥的枝头依旧装点了繁华,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人明媚的心情即是季节里的风雅清韵。大观园中的芦雪庵联诗咏颂了丰年好大雪,展现了那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霎时的美好。主人公最终了毕俗缘之时,亦是在雪夜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古时,为了能够在炎炎夏日里享受到清凉,每年一到大雪时节,官府和民间就开始储藏冰块。藏冰的风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西周时代的冰库就已经颇具规模了,称之为“凌阴”,掌管冰库的人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当时的冰库建立在地表下层,用砖石以及陶片砌封后用火将周围烧硬以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采冰的情景,自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来使用。立夏日启冰,由皇帝赐给文武大臣以示恩宠。《梦梁录》记录:“六月夏季,正当伏日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冬日储冰是应夏日之需,更是古人的智慧体现。
大雪时节天地之气闭藏。“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此时的人体须防阳气外泄,滋阴潜阳是养生的首要。进补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盲目的大补,身体康健的人顺应时节淡补即可。手脚冰凉,阳气虚弱的人可适当多食用如羊肉一般的温热食材,但不可过量。
坚果类核桃入肾,肾应于冬,食之尤其有益。完整的核桃仁其形状颇似人的大脑,自古以来都把它作为补脑、健脑食物。核桃仁之间的一块木质名为“分心木”,对改善失眠有非常好的效果。中医学认为核桃药用价值极高,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可强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核桃仁味甘性温,入膳具有乌发润肌、补肾固精的功效,为冬日的消闲呈上了美味的小食。
大雪将天地间归复到最单一的本色。庄子说“汝齐戒,疏沦而心,澡雪而精神。”瑞雪涤清了我们的内心和情志,于灵魂深处轻轻地问候。在汉民族文化中雪既是一抹孤愤的色彩,也是平淡简朴中雄浑万古的力量。热烈、寂静随着冰雪消融终将不复存在。照耀临清晓,缤纷人永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