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春节的序曲,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等到“小年”一过,就完全进入了“春节时间”。新年要有新气象,“小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今天是“小年”,河西区图书馆邀请驻馆作家谭汝为聊聊关于“小年”的习俗。
驻馆作家简介
糖瓜祭灶过小年
谭汝为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民间称农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所谓“小年”,就是说:其规模次于“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的意思。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意味着:宣告春节正是开始。春节从“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灯节”结束。在这将近一个月期间,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其实,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备年”了。旧时家家户户磨面蒸糕、缝制新衣、采办年货、准备祭品。到“小年”这天,基本准备妥当了。从小年到除夕是“备年”的高潮,出门在外的人要赶回家,这叫“奔年”,在家的人要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过年”,家人团聚,祭祀祖神,迎新纳福;从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贺年”,花市灯彩,全民共欢、普天同庆。
在小年这一天,旧时民间有送灶、祭祖、扫尘等习俗。咱先说送灶。天津俗偐:“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倒退几十年,各家各户都供奉灶神,就是贴在灶台后墙上的灶王爷神像。两旁配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灶王爷辛苦了一年,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这一周,老人家放长假,要回天庭汇报工作去。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吉利话。通过灶神的美言,给家庭带来幸福,保佑来年一家平安。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灵。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意义重大。
糖瓜用麦芽糖制作的,咬一口很脆,但在嘴里融化后很黏。民间之所以用“糖瓜”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民俗认为:一年来全家的大事小情,清浊贤愚,全被灶王爷看了个满眼。在灶王爷上天之前,敬奉糖瓜,使老人家“吃了人家的嘴短”,把他的牙粘住,使之不能乱说话。人们提前一两天到集市去买“糖瓜”。晚上将一碟糖瓜和一碟粘糕供奉供奉于灶王像前,焚香燃烛。然后将灶王爷神像双手揭下,嘴里念道:“上天为我多美言,保我全家永平安”或 “粘糕堵您嘴,糖瓜粘您舌,今夜上天去,好话要多说!”祝毕,将灶王像焚烧。然后全家分吃糖瓜,这种年俗反映了百姓对平安生活的愿望。
送走“灶神”之后,接着就是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就是在小年这天,把祖宗及已故老人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果,家人祭拜,直到大年三十。一周之后,就是除夕之夜,每家每户再贴一张新灶王像,得把灶神接回来。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民间俗语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之说,说的是男人不能拜祭月亮,女人不能祭祀灶王神。
最后讲小年躲债。旧时京津地区俗谚:“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是说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之际,是债主催债讨债的高潮,因而也是穷人躲债逃债之时。但熬到到除夕夜煮饺子时,就决然不会再有人登门讨债了。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躲债的故事,就是此情此境的艺术再现。
时至今日,传统的灶台基本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祭灶活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腊月二十三“小年”燃放鞭炮和享用糖瓜的习俗,仍被保留了下来,为人们增添了许多乐趣与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