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西图动态 > 详细内容
驻馆作家谈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8-06-15 浏览次数: views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今天是端午节我们邀请河西区图书馆驻馆作家谭汝为带我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

 
 
端午节的来历
 
谭汝为

 

农历五月初五,最初历史记载叫“端五”,也叫“端阳”。因为“端”就是“初”,“初五”自然就称为“端五”。由于“五”是阳数(在古代奇数都为阳数),所以“端午节”又有“端阳节”的别称。至于后来写成了“端午节”,是因为古时“五”“午”两字相通,可以替代。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在江浙一带流传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遭政治迫害而自杀的吴国忠臣伍子胥;二、在民间流传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三、流传最广的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多种传说,最后归于纪念屈原,是因为这位爱国诗人的影响家喻户晓,万世崇仰! 

坚贞爱国的屈原因忧国忧民在五月五日自投于汨罗江身亡,后人在端午节用两种方式祭奠他:一是包粽子投入江中,二是在江面上龙舟竞渡。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中国,能有一个节日为纪念文化人而存在千年以上,体现了民众对爱国诗人精神价值的长久认可与期冀。

但学术界对端午节的来历,却导出与民间传说不同的结论。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居住在吴越地区的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他们驾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击鼓声中竞赛,一方面取悦神灵,另一方面自娱自乐。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辟邪驱恶,属于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

端午节标志着盛夏来临,各种有害昆虫活动频繁,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所以人们要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具有特殊香味的艾叶与蒲草,悬挂在街门或屋门上,以避免各种害虫的进入;饮用雄黄酒,使各种有害昆虫不近身体;用雄黄蘸水,涂于口鼻,或书“王”字于儿童额上,以避免毒虫伤害。